“7月15日,昆明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王涛接听12345市长热线电话,就网友所关心的昆明城市建设防汛防涝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回复。”
Q:
网友 :7月的昆明进入防汛期,前几天的一场大雨又让昆明不少地方出现了淹积水严重的情况,请问局长,昆明将如何规划相应防汛措施?
A:
王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城市内涝,昆明也同样面临内涝的困扰,暴雨洪涝灾害给市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内涝治理是昆明市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昆明市内涝成因有多方面,受气候特征及地形地貌特点影响明显:
一是单点暴雨强度高。昆明市境内山多地少,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形以高原陷落盆地与陷落河谷相交错,且河流纵坡大、流程短,遇强降雨天气会导致河流水位暴涨,易暴发山洪内涝。同时,昆明地区夏秋季主要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及北部湾的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每年6、7、8三个月为主汛期,降雨集中,降雨过程雨峰靠前,雨型急促,降雨历时短,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此,我市组织相关水文、气象部门对昆明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了修订,提高了雨水管渠设计标准。
二是面山洪水排放通道受限。昆明主城三面环山,面山地势陡峻,雨季来临时,洪水直接涌入城市,大量山洪携带泥沙进入管网和河道,水量增加的同时易造成阻塞,防洪压力较大。对此,我市水务部门已组织开展《昆明主城区防汛排涝应急处置方案》,其中重点对面山洪水治理提出了有效措施。
三是主城区部分区域地势低洼。城市开发过程中,在低洼区土地开发时,部分地块地坪标高未达到规划控制要求,雨水排放困难,极易造成内涝。对此,市排水公司修订完善年度《防汛排涝工作专项预案》,制定易涝点“一点一策”专项处置方案。
四是下游水位顶托。昆明下游濒临滇池,滇池正常蓄水位与主城中心区高程最大高差仅3米,滇池变动回水对主城入滇池河道普遍存在顶托影响,最长影响达11.4公里,极大降低了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入滇河道水位对排河支流沟渠和雨水管同样形成顶托,致使周边片区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片区雨水无法顺利排出,造成淹积水,甚至出现顶托倒灌、河水漫堤。对此,水务、排水、滇管等部门采用联合调度等措施,积极应对滇池、河道水位顶托影响。
城市韧性方面考虑不足
为解决内涝淹水问题,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近年来昆明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积极配合市水务(防汛)、滇管、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完成了排水专项规划、防洪总体规划、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水系专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
严格执行国家室外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在新区建设及新建雨水管渠时确保设计重现期不低于5年的设计标准。各个规划各有侧重,对近10年来昆明主城区排水、防洪防涝和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昆明市已完成主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建立了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其中排水管线长2565.9公里,摸清了主城区市政道路排水管线的总体情况,为前述各类规划工作中排水管线现状评估和模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以上规划从“上蓄、中疏、下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各类防洪排涝设施,明确各类防洪排涝设施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对防洪防涝设施用地进行控制保障。但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区域治理了上游,下游地段又容易淹积水的情况,城市韧性方面考虑不足。
优化城市防洪排涝通道和滞洪蓄洪空间
下一步昆明市将强化部门协同机制,依托城市防汛指挥部,统筹城市防洪排涝涉及的多部门,完善防洪排涝的应急预警机制和统一规划建设机制。实现科学调度,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强化城市安全问题,提高城市韧性,充分考虑各类城市安全风险。按照韧性城市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布局水陆空间,优化城市防洪排涝通道和滞洪蓄洪空间,依托城市现有水系现状,逐步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对昆明市防洪排涝系统,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予以预留和保障。加强各行业专项规划支撑衔接,在水行政管理部门的防洪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在排涝、排水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充分做好衔接,共同构建城市防涝安全网,守护昆明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