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洋品牌”
购物中心标准配件,规范化管理是常态
就餐饮招商品牌来看,不少商业地产项目中,通常可以看到,星巴克、DQ皇后、必胜客、肯德基、满记甜品等多个洋品牌项目都成为了购物中心的标准配件。此外,开发商也会把与这些品牌的合作作为项目宣传的噱头,以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和投资者的关注。其能够在商业中心“遍地开花”的原因何在?
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已经注入了这些洋品牌的血液里。在全国各地,一致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促使这些餐饮企业能够形成统一的生产模式,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店面中,享受到同样的味道和体验。除此之外,洋品牌尤其注重品牌的树立。在做好经营管理的背后,洋品牌也具有雄厚的资本力量,其开店的规模和速度是国内或本土的一些餐饮品牌无法企及的。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带来整体品牌的提升,这对企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有利,其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巩固,消费者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
但不少就餐人员亦会发现,这样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偏向标注化的本土化。
同时,近年来洋品牌的质量事件,亦让众多洋品牌面临品牌危机。
本土餐饮品牌
要走出“范”,更要做大做强
尽管洋品牌,有些店大欺客的嫌疑。但就绝对比例来看,从目前购物中心的餐饮品牌来看,云南本土的餐饮企业数量依然占据主流。
但在业内看来,随着洋品牌、全国知名餐饮品牌的加入,本土餐饮品牌,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洗牌。云南本土餐饮的品牌意识不强,管理不够规范,没有特色,很难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而商业中心运营商在选择餐饮企业入驻时,必定会考虑商家的管理、装修、开业时间等问题,当外来的餐饮企业表现出规整的管理模式时,本土的餐饮企业可能会被驱逐,被市场淘汰。
在今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云南本土餐饮品牌必须谋求自己的出路,要做好自己的特色,凸出自己的优势,不断加强创新经营,提高服务意识,把自己做大做强,加重自己的价值砝码,才能立足于竞争的洪流之中,不至于被“冲走”。
昆明至祥研究中心认为,就如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红火的“客哪呢”,就是本土餐饮业态升级改造的先例,在于服务和环境结合之后,本地的餐饮品牌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就更有竞争优势,也能够实现和购物中心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