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深化改革,改到深处就是利益。
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向来是反腐的重点,也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自然是改革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如何处理好“权利”和市场的关系,一度是公共资源市场交易改革的关键。
2010年始,昆明市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了“决策、执行、服务、监督分离”的监管体制,创下了将分散的各类交易中心,4个月“拿下”的“高原速度”;创新了应进必进,高效服务的“春城经验”;建成“一委一办一中心”的“昆明模式”,成为全国公共资源电子化招投标创新试点城市。
4年多来,昆明结合实际,以壮士断腕,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的改革决心和信心,为我国当下正处于“深水区”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制度改革,探索和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十一”大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仍人来人往。当天上午的一场秋雨,没有阻停赵佳松的脚步,9:30,他准时出现在了交易中心的开标室,静候开标结果。
赵佳松是昆明一家建筑设计研究院委派的投标代表。对于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近年来的变化,他深谙其道。“我在昆明干了15年的建筑,大大小小招投标参与过100多项。”赵佳松说,以前干工程不是“靠票子”,就是“靠条子”、“靠关系”,不然谁和你玩?
不找市场,找关系,一度被部分不良之人视为“创富捷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潜规则”也日渐大行其道,成为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的高发区,饱受民众质疑和诟病。
潜规则之下,是权力照旧,还是推倒重来?是推陈出新,还是要破除弊端、完善体制机制,重构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
昆明抉择了后者。
连环祭出“组合拳”
张洪安,昆明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作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关注者、研究者,也是这项工作从始至今的执行者和见证者,他更掌握昆明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律动。
或是深度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缘由,眼前的张洪安言词皆有深意。“昆明对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始于创2010年,而这一年是昆明‘十一五’规划的决战之年,昆明的城市建设因此蓬勃发展。”他说。
蓬勃到什么程度呢?
据昆明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年昆明确保完成的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100亿元,其中仅实施市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达100项,涉及投资额570亿元。
一边是公共领域的巨量投资建设,一边是大行其道的“潜规则”;两厢之间,强化项目督查工作,拒绝权力的“影子”,既是打破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暗箱操作”的重要手段,也是重构社会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基石,更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路径。
由此,一套“组合拳”,连环祭向昆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八个百分之百’是昆明对工程建设领域打出的‘第一拳’。”张洪安解释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百分之百”,是指凡属政府性投资含BT、BOT、TOT项目,必须全面推行百分之百公开招投标、百分之百不转包、百分之百工程监理到位、百分之百不留重大质量隐患、百分之百不出重大安全事故、百分之百行政监察到位、百分之百工程预算审计到位、百分之百不出腐败案件。
拳之于受者,重在要害。
赵佳松回忆称,当时,不仅业界不拿“八个百分之百”当回事,就连关联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也认为“只是形式而已”。
这样的认识,显然非一日积弊。因为在此前,国家早已颁布实施了《招标法》、《政府采购法》等法规,但由于缺乏实施的细则,各部门在管理中或明或暗的固化了本部门、本行业的权力和利益,法规对权力的“约束”失之于宽。更何况“八个百分之百”还只是一项工作要求。 不过,庖丁解牛,不在刀刃,而在肌理的规律。同理于昆明市的决策者来说,对当时的现状已了然于胸。
随即,昆明祭出了“第二拳”——对招投标监管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组建成立了昆明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委员会,并下设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下称,昆明招监办),作为招投标市场的专门监督机构,将市属范围内以政府性投资项目为主的房屋和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务工程、政府采购集中进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交易,实行集中交易、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