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国际化的昆明|VCG
凤凰网房产 作者付永正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我们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世间”,而仔细翻阅,从南到北各大省,关于烂尾楼的留言一抓一大把。
这世道,比买不起房更悲惨的,是砸锅卖铁买了一套烂尾房。
在媒体的报道里,去年轰动全国的昆明烂尾楼别样幸福城,业主刘萍梦想中自己的新房子是漂漂亮亮的。可等待了7年,她住进连窗框都没有、四面墙体未粉刷的房子里,一张床,一张桌子,房间里再没有其他家具,简陋极了。
别样幸福城|澎湃新闻
夜幕降临以后,周围商圈、住宅灯火辉煌,只有烂尾的几个地块,显得格外荒凉。如同摩登都市的一块伤疤,又像是汪洋大海里的一座孤岛。
与刘萍一起入住的还有其余30多户业主。他们各有各的苦衷,唯一的共同点是:
烂尾的别样幸福城,一点都不幸福。
讽刺的是,这一烂,还在去年烂成了全国网红。
01
不幸福的案例还有很多。
云南省住建厅的一份报告中统计,直到去年底,云南省共有334个烂尾楼盘。昆明市住建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昆明纳入省级协调机制办公室烂尾楼项目共有112个,数量占全省1/3。
图源:经济日报
形成烂尾楼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目前昆明大部分烂尾楼,可以追溯到2008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昆明“造城运动”。
那一年的昆明急不可耐:计划在5年内,将336个城中村全部改造完成。
之后的5年,人们总被下面的词所包裹:千万富翁、购物中心、城市地标……
在大家的心里,这是一场“进阶之旅”:上车的,迅速跳跃至另一个阶层;没上车的,则在等着下一次被“临幸”。
也是从那时至今,每年等着看昆明的“拆迁地图”,已然成为昆明市民的一大爱好和习惯。
步子太大,终究还是会“扯着蛋”。
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VCG
2013年,昆明城中村改造计划并未如期完成,反而在2015年迎来了降温。
当年3月,昆明市下发《昆明市城市更新改造管理办法》,核心要求就几点:一、未审批的,原则上不再审批;二、批而未动的57个要重新审视,不成熟不推进;三、已经动工的200个要一个一个梳理研究,加快推进早日完工。
据媒体统计,2015年,近200个城中村完成改造的仅30个,近八成处于在建、拆而未建或未拆迁阶段,其中连拆迁都没有启动的城中村占到42%。
那一年,楼市也大幅下行,前几年昆明数得出来的烂尾楼,大多是那时候的产物。很多人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房子,还留下了一地鸡毛。
这场“造城运动”也激发了大批本地中小开发商的雄心壮志,但最终却以烂尾告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看中房”到悄无声息的中房,从七盘联动“熊市”到倒下的经典地产,从知名品牌到整体转让的云锡地产,从云南首家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到面临破产重整的奥宸地产,还是欠债数十亿老板变成老赖的金马源……
这些红极一时的本土房企一个个都湮没了。
从曾经约400家的本土房企,到如今的不到10家,昆明仅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
02
直到2018年下半年开始,昆明城中村改造进程终于变得顺畅了些。
这次游戏的主角是全国性品牌房企和本土实力房企。
万科、融创、中海、招商、碧桂园等房企,本土的俊发、华夏、诺仕达、同德等一个一个接下当年未完成的任务。
下马村、岗头村、五里多、波罗村、广卫村……目前昆明在售的不少楼盘,都是当年城中村改造的遗留或后续项目。
从天宇时代广场(羊肠小村城改)到碧桂园北城映象小区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竭力补好这些伤疤,在2020年启动了“清零计划”。
当年3月,云南省住建厅要求各州市于2020年4月30日前全面摸清底数和真实情况,确保全省“烂尾及遗留问题”全部清零。
据官方数据,仅2021年,昆明112个烂尾楼就化解完成68个,化解率达60%,大理、昭通、德宏、临沧、红河化解率均已超过70%。
2022年年初,政策继续加码,明确了时间表:
2022年要深化烂尾楼清理整治行动,3月底前,大理、迪庆、普洱等州市要力争率先清零;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省烂尾楼清理整治任务。
截至今年6月1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云南全省334个烂尾楼已基本盘活322个,总化解率为96.41%。其中,盘龙区已官宣全部化解完成。
成绩的确是肉眼可见的。
今年上半年以来,你除了在媒体上看见恒大、蓝光这样的房企崩塌之外,见得最多的就是:
大宥城活了;
马街摩尔城有动静了;
别样幸福城4号地块展开续建工作;
尚源郦城开始“抢房”;
中天融域的业主终于有房产证了;
“连看着我们长大的鼓楼大厦都有人接盘,让我又相信爱情了”。
当然,一个个新闻标题并不能掩盖过去数年这些业主们的内心煎熬,苦痛并不能感同身受,但好歹也算苦尽甘来。
烂尾超20年的融通中心启动仪式
因此,凤凰网&凤凰网房产决定在烂尾楼清零“6·30”大限之后,发起《重生·明日之城》大型策划报道,花2个月时间,再重访一下这些被化解和正在化解的烂尾楼:
“清零”进展到底怎么样?
接盘者如何让烂尾楼重生?
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最后,借用一句网络经典语录: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同样,只要还有人住在烂尾楼里,这个“清零计划”就不算真正的完成,依然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在更不容易的2022年,在当下此起彼伏的停贷潮中,我们并不主张业主采取这类过激手段,但也能体会到那种无奈和极致的绝望。
旧伤未消,又添新疤。
我们希望银行、开发商、业主三方都能以理性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愿世上没有那么多“祥子”。
一个时代结束了。无论是这个行业,还是这座城,都需要重生。